-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44 点击次数:162
《少年歌行2》带来了原班人马的回归,令人惊喜的是,叶鼎之竟然在蓬莱仙岛复活。随着《少白》大结局的收尾,紧接着,《少年歌行2》也拉开了序幕,唐莲、大师兄的复活,赵玉真的归来,甚至连叶鼎之也在蓬莱仙岛重新焕发生机。虽然有些人对这一情节持怀疑态度,但花絮中的剧情却显得更加贴合和真实,叶鼎之的命运不应该如此仓促地结束。
曾经,许多人认为叶鼎之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,毕竟他死去后才可以推动剧情的进展。但如果真正了解叶鼎之的人物背景,你会发现,事实上,总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地付出。首先,大家都应该明白莫衣为什么会陷入走火入魔的境地,他原本并非人类或鬼魂,而是个非常强大的地仙。
他的境界已经达到了大神游玄境,数十年来一直处于这个境界。通常,只有在经历了巨大的创伤时,才会进入魔道,这一点百里东君显然并不知情。
叶鼎之最终走向极端的结局,百里东君绝对不会袖手旁观,看着他走向死亡。正因如此,在叶鼎之昏迷时,百里东君悄然给他喂下一颗丹药,目的是保住他的心脉。我们后续看到的叶鼎之似乎卸下了所有武艺和内功,甚至有了自杀的倾向,然而,只有东君和玥瑶才明白,这一切不过是一个假死的局。
连叶鼎之本人也被蒙在鼓里,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欺骗皇宫中的五位大监。
百里东君在蓬莱仙岛悟得了垂天、海运之法,但这些并没有击败叶鼎之,反而在失败后促使他领悟到更深的道理,进而助他功力大增,达到了驾驭神游玄境的程度。李长生卸去大椿功时,我们已经看到他能神游四方,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而百里东君也已达到了同样的境界,
虽然仍处于初级阶段,尚未成熟,不能长时间使用,但他依靠这一短暂的能力成功救了叶鼎之,并将他送至蓬莱仙岛。对百里东君来说,这几乎不费吹灰之力。
正因为救了叶鼎之,莫衣才开始出现入魔的征兆。虽然他的内功深厚,能暂时压制这种邪气,但长时间积压下去,邪气始终没有被完全消除,反而因妹妹的执念而愈加加深。
在《少年歌行2》的后期,百里东君已经察觉到莫衣的变化。于是,当萧瑟等人来到雪月城后,他提前前往蓬莱仙岛,主要是为了帮助莫衣消除体内的魔气,然而,反被莫衣识破,莫衣通过让他喝下孟婆汤,让他陷入了大梦之中。
萧若瑾万万没想到,多年后,自己的最优秀的儿子竟然多次得到了情敌叶鼎之之子的帮助,且在后来的交往中,他们竟形成了一种默契和信任,几乎不需要言语,只一个眼神便能洞察对方的心意。
虽然在《少年歌行》中,赤王萧羽是最大反派之一,但他的变态心理形成的根源,主要还是在于易文君的教育方式。她若决定回去,就该给予赤王更多的爱与沟通,而不是像对待仇人一样冷漠。
孩子的内心是最脆弱和敏感的。萧羽临死前曾说过:“如果想变得强大,就必须对外狠,否则你内心的心机被人看穿,只会让自己输得更惨。”他这番话的背后,是母亲易文君未尽到责任所致。
易文君的悲剧在于她一生都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。她被父亲当作了翻身的棋子,嫁给了萧若瑾,后被丈夫用卑劣手段怀上萧羽。此时,她并无能力反抗。真正爱她的人,应该是不介意她的过去。叶鼎之曾经深爱易文君,但最后他选择逃脱,过上了和云哥的幸福生活。然而,她为何最终选择不告而别,主动进入天启的陷阱呢?即便她梦见大儿子因重病而死,她也应该等云哥如实告知。易文君心里并不信任叶鼎之,留下一封信便离开,甚至当影宗质疑她为何离开时,她依然选择以受害者的姿态自我辩解。
《少年歌行2》中,叶鼎之必定会再度出场,并有可能与无心相见,或许是父子重逢。毕竟,分别十多年,曾经无心的模糊记忆早已让他忘记了父亲的模样。幸运的是,萧瑟、雷无桀等后辈的帮助,让叶鼎之逐渐恢复了在江湖中的形象。
不过此时的叶鼎之,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位叶鼎之。他更改了名字,淡忘了过去,专心修炼境界,已经成为像莫衣那样修为高深的人。他的存在已鲜有人知,最终他与儿子的见面,也许是出于某种不得已的局势,甚至可能是莫衣派他去守护南境。
新的后代人才辈出,萧瑟和无心是其中的佼佼者。随着千落的出生,萧瑟不再有任何顾忌,突破了神游玄境,来到了南境见叶鼎之。
剧情中的许多细节,肯定会出现一些变化。尽管大部分情节仍围绕南决的对战,但对于天下第一的争夺,依然出自北离,而目前榜首的有两位新面孔——洛明轩和无双城的城主小无双,他们的天赋引人注目,打败了众多强敌,仅次于天下第一的洛青阳。
《少年歌行2》将继续加入新元素,不可能简单地沿用之前的故事。对于萧崇是否会效仿父亲将萧瑟逼死的问题,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,毕竟萧瑟不是琅琊王,绝不会为证明清白而自杀。萧崇的国师也不会是齐天尘,很可能会是飞轩,而大家以为飞轩会兼任望城山的掌教,却最终并未如此,因为赵玉真复活了。
花絮中已经透露了这些信息,李寒衣为了不再让赵玉真感应到结局的呼唤,决定搬进望城山与丈夫共同修炼。至于唐莲的复活问题,这是最具争议的话题。唐莲与谢七刀拼尽全力,最终借师傅所教的垂天、海运保护心脉,终于等到了师父唐怜月的归来。
